知识付费,缓解焦虑还是满足好奇心?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17-5-9
随着在行、分答、微博问答、知乎live等知识付费平台上线,喜马拉雅、豆瓣等内容平台也纷纷开启付费模式。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33.8%的新媒体用户已经产生过内容付费行为,15.6%的用户有付费意愿。
知识付费时代真的来了吗?《工人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知识付费一年“烧”多少钱?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传播学专业大三学生何晓华2016年为购买“线上知识”,总共“烧钱”1949.21元。他列出了知识付费账单:
问答型知识平台花费165.61元,包括知乎Live上11次入群,知乎上2次提问、1次围观,微博问答上1次围观,分答上围观、提问各1次。
购买节目、课程资源花费965.6元,其中,某财经类解读节目年费180元,某古典音乐鉴赏节目年费199元,某英语节目6.6元,各类直播课程17次,共580元。
会员社群平台入会花费567元,其中,某读书类会员年费68元,某读书月读计划年费199元,某专业类实验室入会年费300元。
购买某英语资料库花费58元。
微信公众号文章打赏花费193元。
“知识付费让我在相关专业领域找到了权威的社群和知识源。”何晓华说,直接接受“大咖”真传,避免了知识在多次传播中出现信息损耗和失真。特别是一些大师公开课,“将原来高成本、受限于地域的殿堂级知识带给了普通人”。
有针对性地获取高质量资讯,是何晓华甘心被知识付费“套牢”的另一个原因。在他看来,经过“知识领袖”筛选梳理的知识,逻辑更清晰,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有效信息更多。
知识付费与知识无关?
一边化妆一边听罗胖聊人生,北京金融街白领罗茜的一天从“罗辑思维”的60秒语音开始。
挤进地铁,她立刻点开订阅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与资讯,来不及看的文章她会先收藏起来。午休期间,她喜欢围观感兴趣的线上课程或者公开课视频。晚饭时间,她会再刷一轮微信公众号。加完班,在回家的地铁上,她开始打卡背单词。
这是罗茜无比充实的一天,也是被“学习焦虑”追赶的一天。
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激烈的竞争氛围,让罗茜必须时刻保持“充电”状态。她说,为有价值的知识付费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己的“学习焦虑症”。
多年来习惯课堂讲授模式的罗茜,需要一个“老师”站上讲台,按照一定的框架传授知识,或者按照一定的逻辑带领她思考。站在讲台中央的“知识网红”正在扮演回答者的角色,这也是知识付费的一个方向。
以微博问答为例,其宣传语“微博问答,让知识有价”就特意强化了“知识”概念。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提问与回答的娱乐化倾向日益明显。
日前,某名人在微博问答平台的四字回答吸引了20万人付费围观;某娱乐记者通过回答32个针对名人隐私的提问,赚取近25万元,远超各领域专业人士在该平台的“知识变现”收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满足好奇心和窥私欲的提问与回答更像是人气变现或者粉丝经济,与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付费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