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的软肋:公益行为不能嫁接在流量变现这棵大树上

时间:2019-12-11  编辑:邢台网络公司

  公益组织的核心是财务透明,不以营利为目的,获得微利维持机构正常运转;而生意是资本的意志,必须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两者本来就很难区隔,但是现在的互联网筹款平台,更是将生意和公益嫁接起来,没有生意,就没有公益,粗看起来是非常精妙的商业模式,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正是这个精妙的模式,其商业逻辑蕴含极大的缺陷。

  水滴筹从2016年上线以来,已经成为社会大病救助的“第一联想”,先后为563个贫困地区7万余贫困患者,筹集了235亿元的救命钱!这个成就不可为不辉煌,这也是许多网友在此次事件爆发后,为水滴筹叫屈的原因。

  然而在操作过程中,水滴筹“志愿者”在超过40个城市的医院扫楼,引导病患使用水滴筹产品。“每单最高提成150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部分地推人员与患者“合谋”,募捐金额随意填写,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但其实部分筹款平台在操作过程中,对客户资料审核不严,信息虚假甚至作假的案例屡屡被人诟病。

  这次事件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操作问题,是个别事件,但仔细考究就会发现,这是迟早也要发生的事件,是蕴含在网络筹款平台的商业逻辑中的,商业模式不改,此类事件还会上演。

  事件发生后,水滴筹危机公关应对相当棒,堪称坦诚面对问题,面对公众和媒体的质疑,行动到位迅速,立刻停止线下的地推活动,公司创始人的道歉也非常到位。

  水滴筹的确不是公益慈善组织,但是网上筹款却是公益慈善行为,至少是慈善管理行为,必须遵守慈善公益活动的一些规律。但在大病筹款平台的模式中,作为公益慈善活动的组织方水滴筹不是通过微利维持生存,而是利用水滴筹网络组织的巨大流量,然后通过推销保险产品变现。

  水滴筹创始人沈鹏说,“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人民群众有保可医”,“我们聚焦互联网大健康保险保障领域”。水滴筹是一个非常好的网民健康保险意识的教育场景,借助水滴筹能够正确普及及进行保险保障的价值和必要性,将适合的产品推荐匹配给不同的消费者。

  水滴筹坚持“0服务费”,筹集到的每一笔钱都分文不动地打到用户账户上,连求助人的微信提现手续费都免了,3年的时间,补贴的提现费就高达1.4亿。

  水滴筹好像是免费做公益,但是深层次的逻辑是由于水滴筹引发的高质量、精准定位、高粘性的客户群为水滴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流量,其商业价值相当不菲。

  在互联网红利已经到了快要枯竭的今天,网络商业机构获客成本已经居高不下,比如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获客成本已经到了3000元,有些甚至到了5000元,如果按照这个成本计算,水滴筹保险销售获客所得要远远高于筹款平台付出。所以要说水滴筹在筹款环节全是倒贴或者免费其实是表面现象,水滴筹在这个环节商业上的收入远远高于普通公益机构的微利。

  而“微利”正是慈善公益组织的本质,这就是目前网络互助机构的最大软肋,看不到这个软肋,即使有了专业的行业监管者,这个行业还是管不好。

  最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移动互联网孕育了电商、网络支付以及消费金融等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模式,之所以在中国能够成功,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下沉获客,以庞大的销售额弥补微利的不足,从而降低成本。这在人口基数小的环境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当它被应用于公益行为的时候,就很容易出问题。庞大的客户基数需要庞大的工作量,财产信息审核、目标金额设置、款项使用监督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并依靠第三方专业机构,但现实中员工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培训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风险很难控制。

  在移动互联网纯粹商业模式中,在现阶段,一些电商存在出售假货、降价打折促销、价格战、甚至作假等等不当操作行为,这些行为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的容忍性相对较高,因为扩张获取流量是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最根本的特色,只有庞大的流量才能保证收益战胜对手。

  但是水滴筹事件地推人员与患者“合谋”,募捐金额随意填写,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不能仔细核实用户信息是否属实。地推人员操作失范,诱导用户利用不实信息骗取他人爱心,而把这种模式应用于公益行为,则很容易引发社会问题,因为人们的爱心是没有回报的,他们希望的是自己的爱心能够实现,得到心灵的满足和升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包括地推大力度扩大流量的做法跟公益慈善的本来意义背道而驰。

  所以水滴筹事件最大的启示就是,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不能依靠流量变现维持平台运转,未来可能还是要走向微利的道路。


<<1>>
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