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00后开始买保险,红杉等顶级机构入局:互联网保险正在刷屏你的朋友圈

时间:2019-9-30  编辑:邢台网络公司

  近日,互联网保险咨询服务平台“薄荷保”宣布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千万美元的A轮融资,由红杉资本领投,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跟投。事实上,今年以来有大量互联网保险公司获投,也有投资人向《每日经济新闻》称已投该领域公司但尚未公布,“我们很看好这个赛道,接下来还将在这条产业链上继续布局”。

  用户群体的年轻化、购买场景的变化等是促使资本快速向互联网保险聚集的重要原因。但另一方面也有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对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做出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出台相关标准和规则进行监管,未雨绸缪。

用户群体年轻化,互联网保险业成“一股清流”

  前端时间有一则段子在朋友圈流传,大致内容如下:创业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职业转换路径是这样的——“创业—PR—友邦—微商”。

  之所以被疯转,或许是因为很多人都深有同感,包括记者本人在内。尤其是在自己的朋友圈突然间画风大变之后:一些熟人纷纷开始兜售“保险鸡汤”,或是开始介绍自己亲身体验了某某“神奇商品”。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卖保险大军,市场有这么大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位保险从业人士告诉每经记者,近年来保险用户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这些90后、00后接触保险服务的时间相比之下更早,风险防范意识也非常强,所以他们购买第一张保单的时间越来越早。”有第三方数据显示,24岁以下的互联网用户中,有近四成的人购买了人生的第一张保单。其中80%的用户是90后,最小投保者仅18岁。

  连00后都开始买保险了,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市场前景似乎相当可观。而瞄准这些年轻人群,公司们的玩法也开始推陈出新。以薄荷保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其在获客方面,一是通过知乎、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进行市场教育,吸引用户咨询;二是寻求与母婴电商、银行等线下渠道合作,采用“B2B2C”模式进行场景化销售。除此之外,偏向渠道端创新的互联网保险平台近几年十分活跃,但切入点各不相同。有的平台主打“AI机器人+人工”,直接面向C端提供服务,也有平台采取前端咨询销售专业分工,而不是一对一服务全流程。

  西南财经大学ICFS财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潘席龙向每经记者表示,一些标准化的保险业务,例如运费险,其销售和理赔都很简单,就特别适合直接在网上处理,既方便快捷、又能降低成本。但另一些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的业务,比如一些高端业务,需要面对面就保险条款进行沟通和讨论的,还是更适合专业的顾问在线下来开展。

资本青睐之下,多种商业模式的探索

互联网保险行业有多受欢迎?我们通过一组数据统计来看看。以下是今年以来拿到融资的互联网保险产业链项目(数据来自it桔子):

  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发生在互联网保险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共有近30起。在所谓“资本寒冬”的今天,这个细分赛道可以说相当热闹。比如“多保鱼”这家公司就在今年拿到了A、A+和B三轮融资。除此之外,还有多位接受采访的投资人向记者表示,正在关注或已经投资了相关项目,后续可能会有更多融资消息传出。

  纵观上面列出的项目,其实分为几种不同类型的商业模式。例如前述的薄荷保,其推荐的产品主要为寿险、重疾险、医疗险、意外险等保障型保险,以小额产品为主,方便用户在线上完成购买决策。产品提供商包括保险公司直销、保险中介平台、互联网巨头定制等十几个渠道。它的特点在于,不以销售为导向,而是立足于咨询推荐服务,盈利则主要来自于交易佣金和付费咨询。

  而知名度很高的“水滴互助”则主要是一个互联网保险经纪平台,主要针对保险小白用户,采用会员小额预付费的形式,按照“一人患病,众人均摊”的既定规则,组织会员围绕大病救治主题形成互联网医疗资金互助社群。今年3月和6月,水滴互助连续拿到包括博裕资本、腾讯、中金资本、高榕资本等知名机构的两笔融资,仅上半年融资总额已近16亿元,创下今年以来互联网健康险与健康保障领域融资的最高纪录。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产业链上的公司以技术支持、DIY保险方案服务等为切入点,也在这个领域里挖掘出了大量需求,找到一席之地。

  不过潘席龙也提醒道,互联网保险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举个例子,保险业务不同于普通的业务,其最大特点是保销售出去之后业务才刚开始,销售后涉及到的后续服务,比如说理赔、后期跟进、客户财务状况变化而要求对保单的调整等,这些后期服务能不能跟得上、保险条款约定的利益能不能实现,才是投保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整个保险市场是否能正常运作的前提。”

  他建议监管部门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就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给予以鼓励和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出台相关的标准和规则,使业务创新有章可循,“总之一定要未雨绸缪”。


<<1>>
回顶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