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自己2019财年第四季度和整个财年的业绩报告。据报告显示,阿里巴巴2019财年营收强劲突破了3768亿元,同比增长51%,超过预期的增长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报表披露了阿里云2019财年全年总营收247亿元,四年间增长了20倍。目前,40%中国网站受到阿里云安全能力保护阿里云服务一半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其中80%为中国科技类公司;在全国101个城市服务262个政务类客户。
财报显示,腾讯控股第一季度净利272亿元,高于市场预期;营收854.7亿元,不及预期。其中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超手游。腾讯一季度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44%至人民币218亿元,主要受商业支付、其他金融科技服务及云业务所推动。
早在2011年以前,百度位居中国互联网企业市值头把交椅,BAT的字母排序由此得来,但至此之后阿里、腾讯快速反超并逐渐拉开差距,现在市值相差4000多亿美元。在这期间,阿里腾讯高速增长,BAT之间的较量变成了阿里和腾讯之间的较量,无论在市值还是营业收入上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到了2019年,这种格局发生转变,阿里优势逐渐突显,超过腾讯百亿营收,差距好像越来越大。
众所周知,腾讯的支柱业务是游戏板块,容易受到政策性影响,虽然高利润,但是不具备持久性。而阿里的支柱业务是电商板块,本身涉及物流、金融领域,庞大的商业综合体要比单独的游戏板块更稳健。
除此之外,阿里的竞争优势还来自于全球化、战略驱动、To B基因、企业文化、创始人竞争力等方面,而腾讯则处于弱势。
腾讯发展最大的瓶颈应该就是全球化,10亿用户中95%以上都是中国用户,在进行全球化扩张中遭遇Facebook和各国本地社交通信服务商的强势拦截,所以在全球化进程中举步维艰,不得不固守中国市场。但阿里就不一样了,电商这种商业业态目前在国际上还不是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亚马逊也只不过深耕北美市场,因此阿里的全球化没有遇到特别大的阻碍。
此外,阿里巴巴在美国上市,腾讯在香港上市,两家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和国际资源,很明显阿里更胜一筹。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阿里和腾讯的战略,那就是“阿里做强、腾讯做大”。腾讯通过大范围的投资入股,跑马圈地,腾讯系遍及各行业,呈现出“流量赋能、各自为营”的局面。而阿里似乎以并购为主线,把更多生态圈企业收入帐下,变成阿里主营业务的辅助,采取以阿里为核心的集团化作战模式。
似乎目前的所有做法都在向一个目标前进,那就是马云所说的企业愿景:要让阿里巴巴活102年。为了让阿里巴巴成为一个百年企业,不断打造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壁垒和战略耐受性,甚至可以牺牲生态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不急于上市)来构建阿里的“强”。如果换成腾讯,基本上会按照“投资入股—流量赋能—企业上市—投资回报”的模式去做。至于腾讯和阿里谁能成为百年企业,还不好说,但调研过往的百年企业数据来看,“专注”似乎是一个共性的标签。
腾讯旗下的微信和QQ一直是To C的产品,骨子里缺少To B基因。而阿里的淘宝、天猫、支付宝,不仅ToB还ToC,所以在以ToB为主的智能时代背景下,阿里云的市场表现就尤其显眼。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广大企业,这和流量赋能的腾讯实现了弯道超车,在继互联网技术革命之后的AI技术革命中占得了先机。
除此之外,科研投入成为一个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体现。先来看一下阿里,根据2017年相关数据,阿里营收为2503亿人民币,而其研发投入为227.5亿人民币,研发占比大约为9.1%,而从阿里耗资千亿建立达摩院和罗汉堂,以及耗费大笔资金投入芯片领域。再来看一下腾讯,根据相关数据,腾讯去年的营收为2377亿人民币,而其研发投入为174.5亿人民币,研发占比大约为7.3%。我们也能从中明白为何阿里云能产生如此之大的市场爆发力,毕竟科研实力是基础衡量标准。
企业能否基业长青,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息息相关,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风险的威胁一点也不弱于外部风险。谈到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阿里一直是行业的标杆,岗位晋升、绩效管理、组织能力、企业文化、思想建设、市场拓展、现代化治理等被广为追捧。虽然公司历史各有不同,各家员工的忠诚度也可以小作比较。BAT三家,最愿意留下的其实是阿里人,忠诚度最高的也是阿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差异。
说到马云的朋友圈,马化腾还是望尘莫及的。马云经常和各国政要、世界富豪打交道,创办的湖畔大学更是将中国大部分企业家纳入到自己的朋友圈中,马化腾的朋友圈更多是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这也反映出阿里国际化很大程度得益于马云这个国际代言人,其背后链接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