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就黑公关问题,向公安机关正式报案,截止昨天中午,多名黑公关涉案人员已被警方刑拘,部分嫌疑人潜逃境外。
而就在同一天,今日头条发布声明称,近日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出现了超过12000篇对抖音、今日头条进行造谣、辱骂的自媒体文章。目前发现了幕后操控的相关公司及具体执行人,已经就此向公安机关报案。
其实,早在上周,马化腾已经发朋友圈向黑公关开炮,他说,本想一贯佛系忍忍就算了,但黑公关实在太猖獗,所以决定挖根源了。
事情源于6月20日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发的一条微博,吐槽赤裸裸的“黑稿”现象,“奉劝某些同行,做黑稿麻烦敬业点,起码记得发布前括号里的话删掉,要不然太不专业了”。
一直以来,黑公关都存在,做着“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事,其背后的利益链规模很大,还很有组织,往往由推手、枪手、水军等多个部分组成。
那么,腾讯和今日头条报案的背后,黑公关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黑公关究竟会对企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企业又该如何应对?小巴采访了几位大头,来听听他们的分析。
应该建立黑公关的“黑名单”
只要有市场竞争,就有公关活动的需要。在社交化媒体环境下,竞争对手之间爆发一些“口水战”,把对对方的质疑放在明处,也属正常。
而黑公关则是指以恶意打击对手为目的,以有组织、有步骤、有偿制造和传播抹黑对手的报道为手段,且片面不实、内容不专业、立场不平衡的一种幕后活动。它触犯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新闻工作专业底线。如果听任黑公关充斥,不仅当事企业会遭遇不公,整个市场环境将劣质化,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和价值将大打折扣。
在互联网、社交化、自媒体时代,黑公关有空前的发布自由,而且成本很低,但因受私利诱使,没有客观持平的心态,所以其所发布的企业负面消息,很多都似是而非,以偏概全,混淆视听,为黑而黑。“噪声”还可以不断变声,制造病毒式传染的效果。
去年12月我曾呼吁,中宣部、国家网信办、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等组织专门调查组,就互联网公司竞争中的“黑公关、谣言、水军”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并将结果公之于众。
此次腾讯公司与今日头条都就自己遭遇黑公关事件正式报案,我觉得这是一个重要信号,就是互联网知名企业已经被黑公关弄得烦不胜烦,苦不堪言。
我希望有关部门对腾讯公司和今日头条的报案以及类似的案件高度重视,严肃调查,顺藤摸瓜,抓出一批问题典型,公开披露,建立黑公关的“黑名单”,以儆效尤。不如此,行业的乌烟瘴气会永无宁日。
当前制度下黑公关很难解决
黑公关的情况分为好几种:1.发布竞争对手的负面新闻;2.发布竞争对手的造谣信息;3.媒体发布企业的负面新闻敲诈广告费。
黑公关的利益链比较简单,要么是敲诈企业,要么是发布负面新闻,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是发布虚假内容,尤其涉及私生子、外遇之类,会对企业和创始人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面对黑公关,企业一般采取澄清、辟谣的手段比较多,因为企业也不愿意得罪媒体,但这次今日头条和腾讯遇到的黑公关比较严重,就动用了司法的力量。
目前,腾讯发布,已经有涉案人员被警方刑拘。在我看来,被抓的人,目前应该是扩散负面消息的原因,属于扰乱社会秩序。
而作者本人目前看好像没有被抓,换句话说未必写起批评文章就是黑公关。但是出于各种目的扩散,就是另一回事了。
我印象中,2013年,《每日经济新闻》和360之间的案件就闹得很大,当时,《每日经济新闻》发布了《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为主题的涉案报道,对360公司的经营造成了较大影响。
后来360公司将《每日经济新闻》诉上法庭,一审法院认为涉案报道夸大事实,引导读者对尚无定论的问题产生确定性结论的做法,构成对奇虎公司、奇智公司名誉权的侵犯。最后,《每日经济新闻》向360致歉,并赔偿150万元。二审宣判,涉案报道超出监督界限。
当前制度下,黑公关这个事很难解决,因为第一是界定不容易,第二是企业竞争难免有摩擦。只能呼吁大家不要把精力放在黑公关上,更不要造谣杜撰。
我们很容易被黑公关利用成为推手
近日,腾讯和今日头条两位互联网流量大佬不约而同地就黑公关问题向公安报警了。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两位流量大佬的报案行为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故事,我们无从知晓,但明眼人应该很容易从这种反常现象看出:这两位互为竞争对手的大佬又在掐架了。
对错且不论,两位大佬都遇到了黑公关,倒是证据确凿。何为黑公关?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抹黑对手、打击对手的恶意公关。
黑公关是一个和互联网伴生的一直存在的问题,前身其实就是网络水军。从法律层面分析,黑公关的公关文章本身因为内容不实且有打击竞争对手的恶意,必然会涉及造谣、诽谤等法律问题,还可能涉及侵犯名誉权、不正当竞争等法律问题。
因为网络的开放性,黑公关的存在,必然会对广大受众造成误导,使受众对攻击对象产生错误的评价,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导致企业流量爆减甚至经营陷入泥淖。
因为关于互联网相关的立法滞后,企业一旦遭遇黑公关,很难有特别好的维护手段,除了发声明自证清白,而自证清白因为缺乏公信力,又未必能够起效。
弱的企业往往被黑公关打击得生不如死,强的企业则会选择以暴易暴的方式去黑公关对手。后果就是网络环境被搅和得乱七八糟,留给吃瓜群众一地鸡毛。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假新闻假消息,也让我们一不小心就会被利用,成为坏人推波助澜的推手。
还大家一个清平的上网环境,不仅是国家的义务,更是考验互联网企业的良知——因为互联网企业相比普通人有更强的能力去甄别真伪,去引导受众直面真相。
在互联网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完善之前,不妨多给互联网企业一些审核义务,从源头上对其平台发出的新闻和消息审慎核实,尽可能不给黑公关生存的土壤,或不失为一个办法。
大多以企业胜诉告终
今日头条和腾讯分别就黑公关报案,不过是一种表态,既是“头腾大战”的一个小环节,又是对一些媒体自媒体的震慑——黑我们可以,别没有原则和底线,我们是会发飙的。
在我的认知中,黑公关大抵有两类。
一类是专业黑。一般的套路就是专门写别人的负面,然后坐等对方上门公关,付费删帖或者建立联系之后,下次再写正面之类的,这类操作前几年在小范围内比较流行(这里我就不举例了),最近倒是鲜见。
另一类就是承接黑稿。比如A公司想黑一把B公司,自己直接出手容易落下实锤,那么就通过一些第三方代理公司找媒体自媒体来写或者发,稍微有点逼格的媒体自媒体要么不屑于写这样的稿子,要么就是要价很高,所以一些黑稿往往漏洞百出。
对企业来说,难免会有负面,这些负面被竞争对手找人无限放大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前提是要有实锤,如果是证据确凿,或者是单纯的观点,那么是没什么办法的,但如果说是捏造事实,或者是为黑而黑,则可以诉诸法律。
过往的许多企业状告自媒体的,大多以企业胜诉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