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加入人人车,才懂得什么是创业公司的自我修养

时间:2017-4-21  编辑:邢台网络公司

  2014年底,我离开BAT,加入尚名不见经传的创业公司人人车,那时候以为自己已经做足精神准备,迎接可能很苦的创业生活,还洋洋洒洒写了一个知乎回答,《你辞职以后找到新工作这个过程是怎样的?》,透彻分析利弊得失,思虑周全。摸爬滚打甚至颇有些狼狈不堪地两年之后,变化良多的我,再次动笔,写下这篇《一个创业公司员工的自我修养》。

相信可能,三头六臂,以一当十

  大公司分工鲜明,如同一架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个人职责明确,在专属的垂直领域深耕细作。但是在初创公司,情况截然不同。“先发”在某些垂直领域流量红利来临时,甚至能决定最终胜负。因此,为了抓住最佳时机,大多数公司一边搭架子,一边向前跑,某些关键岗位长期虚位以待。这不是创业公司的问题,基本是行业常态。

  人手不足,相应工作就不启动了么?我刚来人人车的时候,定位是“口碑运营”,对于低频高消重决策的二手车来说,“口碑”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但同时,公关、传播策划等几个方向的工作,同样需要启动,然而人手不足。因此,在人人车的前半年,我自己做过传播H5,组织过运营活动,以日产一篇的速度写稿子,在一周时间内策划出有影响力的微博话题。而在我加入团队之前,运营活动、传播策划等项目,则是由产品经理小马达在PM工作之余,凭一己之力一手操办的。直到现在,我的team仍然小而精,每个成员都是superman,身兼数职。我认为,大多数线上工作,尤其是市场运营方向的工作,并不是劳动密集型职能,而是“脑力密集型”工作,聪明的脑子可以数倍甚至十数倍平庸的头脑。越是全能型选手,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价值越大。而对个人来说,这是全面发展各方面兴趣、学习更多技能的好机会,而且是在大公司通常不会获得的好机会。

  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三种工作机会。第一种,努力100分,成长80分,因为有一些努力被花费在不创造价值的事情里,比如办公室政治;第二种,努力100分,成长100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已经是比较幸运的情况,但平台是没有发挥作用的;第三种,努力100分,成长300分,超量收获则来源于优秀导师的引导、大量有价值的实践,恰似搭乘一部“上行电梯”。在人人车工作这两年多,是我人生里成长密度最厚重的两年,是第三种类型的工作,为此,我心怀感激。一个对未来有追求的年轻人,抛开“创业公司与否”的讨论,无论在哪里,都应该尽可能规避第一种平台,依靠充分的信息做最接近正确的决策,寻找第三种平台。你留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将超额回报给你。而这些收获,也将只属于你自己。

你做的每一件事可能都是新的,但你必须抱有必胜的信念

  2015年,人人车即将开始第一轮大规模品牌投放。作为投放负责人,我迎接了人生有史以来最大的压力:我需要在短时间内学习与投放有关的大量知识并付诸实践,包括广告片的定位和拍摄、代言人的邀请和协调、投放渠道的调研和沟通、投放时机的选择与整合营销策划、投放策略的确定和效果评估;同时,我要保证几千万预算价有所值,成了,人人车一鸣惊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错了,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全公司上千同事的期待,也不敢想将会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能错。只能赢。

必须赢。

  那时候我团队里只有两个姑娘,每个人同时跟几个方向的策划和执行,在小黑屋一关十几小时;数据分析小朋友帮我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抠数据,吃了不知道多少顿已经凉了的外卖饺子;设计总监陪我连续两个月熬到凌晨两点再下班,空荡荡黑漆漆的办公室,他在噼里啪啦狂点鼠标做出十几个创意对比,我在歇斯底里和媒体销售们讨价还价。

  广告上线第一天,我的焦虑达到了临界点,不停检查所有进度,一刻也不敢闲下来。晚上坐在电视前面,等着第一条广告的出现,紧张得快吐了。广告播出时,在公司盯着数据的产品和研发同学们围着电脑,大声喊着“涨,涨,涨!”,氛围好似炒股。CTO发来数据:历史上第一次瞬时流量过万。轻松下来的我一边继续看电视,一边吃苹果,咬了一口之后,开始嚎啕大哭。那一年,我们用不到竞品1/3的预算,实现了相同的广告效果。

  创业本身就是“无中生有”,每个人所做的每件事,可能都是前无古人的,是全新的。也许有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无法完全复制。如何把旧的经验与新的事实相结合,并有效落地、快速优化,是一个通用的工作方法。同时,创业承担试错风险的能力有限,即使这件事是新的,你也必须坚定相信:即使这件事是新的,我也一定能够搞定它,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

创业,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

  人人车拿到了来自腾讯战略领投的C轮融资时,全公司欢欣鼓舞,好像拿到了一张“免死金牌”,心生战斗即将结束的喜悦感。同时,可能由于前两年发展太顺了,也可能是之前用力较猛心生疲惫,有一段时间,我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轻敌感,觉得工作都做得挺好的,开始懈怠。

  不止我一个人如此。有些人开始能够接受“公司大了,人多了,沟通难了”,“效率变低”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创新意识降低了,对自我的要求松懈了,“和别人比,已经做得很好了”。这是很多初创公司进入稳定发展时都会出现的现象;更是很多大公司此刻正身处的阶段。对于突飞猛进了一段时间的个人而言,也可能会进入这样的成长瓶颈期。

  我老板老杜给我讲了一个观点,让我突然醒悟,结束了松懈的状态。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取得了过去从来不敢想的成果,然而,对比我们未来要实现的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理想绝不仅止于此。阿里成立两年后就实现了盈利。如果阿里人满足于那时的成就,那就不会有今天的阿里,于是他们成为了巨头。直到今天,他们也还在面临着从未见过的挑战,解决着全新的难题。一个没有烦恼的公司,是一家濒死的公司。你的目标,决定了最终你是谁。

  但仅仅有目标还不够。一家有着可期未来的创业公司,一定是快速成长、舍命狂奔的公司。同时,这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创业就像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能够在前途未知的长路上仍信心百倍、毫不畏惧,能够在旧的经验不适用的情况下解决新问题,都来源于:快速学习,持续成长,坚持不懈。

  每一个公司在不同阶段,对同一个岗位的需求都不同,需求的难度与公司的规模、业务的深度成正比。这个时代的创业速度要求了每个岗位上的人也必须超高密度地成长,不然就无法持续胜任。加入人人车之前,一位在创业的前辈给我讲了一句话:如果把创业公司比作一辆火车,在这辆火车的前进中,一定会有一些人由于速度不够而被从车上甩下来,只与速度有关,与何时上车无关。这很残忍,但这并不是问题,这只是一个事实。

  我的同事Yashu曾经发过一条朋友圈:“快抵达珠峰山巅的路两边全是尸体,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前仆后继。我们都在爬山,不知道翻过这座山,会不会豁然开朗,或是面对一座更高的山。你很累很累,然而这种疲惫真实到让你感觉活下去是件挺值得称道的事。鬼知道山的那头是什么,但别停下来,继续爬吧。”

  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更难,每一个困难解决后,就会迎接更大的困难,没有高枕无忧,没有一劳永逸,这就是创业。

  每个人都要有一种责任感去全力奔跑,如果每个人都跑在公司前面,公司就一定跑在别人前面,这就是创业。

  不要责怪,不要抱怨,所有人必须无条件信任彼此,这是一场战斗,彼此无条件信赖,才能将后背交给队友,携手杀敌。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这就是创业

  而作为肉体凡胎的我们,在这样的艰苦长征里,也一定会有不止一个时刻,想要逃离,想要回避,想要去一个更柔和更轻松的安乐窝。甚至不仅仅是追随创业的人——我猜测,即使是很多创始人、CEO,也一定会在某些个时刻,不由问自己:我到底是在图什么?不要羞愧,不要自责。当质问自己若干次后的你仍然选择留下,你要相信,你值得这个选择,你有能力完成这个选择。

  这些你可能并不完全认同的观点,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但凡选择追随“苦”并乐在苦中的人,都是不安分的人,是要一个事业的人,是愿意飞得更高的人。无论是不是在创业公司,当你拼尽全力,你所学到的一切知识、获得的一切体验、掌握的一切技能、透彻的所有领悟,都属于你且只属于你自己,并永远伴随已经增值的你,走向下一段人生。

  2017年2月,在公司总监会上,讨论着新一年计划,我突发感慨,总结了上述#创业公司员工的自我修养#,发在朋友圈。一个朋友评论说,这其实就是人生呐。我很认同——创业不就是浓缩了的人生么?创业就好像培育了一个“小人儿”,因此正常人可能要在几十年漫长岁月里才去领悟的道理,创业者们有幸在几年的周期里逐一领略了。这未尝不是一种造化。

  进创业公司没有什么了不起,这不过是无数种人生选择中的一种。在哪一种选择里,人都会有所得,只是创业会将困难集中、难度聚焦,人生密度格外大。这变化不是“飞蛾扑火”那样的主动选择,不是你选择了变化,是变化选择了坚持下来的你;也不是“凤凰涅槃”那样的漂亮选择,而是像一条蛇或者一只蜥蜴,更渺小地、丑陋地然而也极其真实的蜕皮进化。蜕皮之后,还鲜嫩地肉体很疼,迎风会落泪,但却能成为最坚韧的铠甲,我能披挂上阵,你能迎战天下。


<<1>>
回顶部
分享到: